[TOP]

我, 為什麼會這樣?: 喜歡這些, 討厭那些,從生物學、腦科學與心理學解釋我們的喜好、情緒、行為與想法,重啟一趟人類的認識之旅

此書被瀏覽0次

0人閱讀過此書

副標題 :

作者 : 比爾.蘇利文(Bill Sullivan),鄧子衿

分類 : 圖書館

關鍵字 : 基因>遺傳學>行為心理學

你的思考不是你的思考,你的喜好也不是你的喜好
因為操控行為的,是你體內的科學。

從基因、微生物、激素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,
解釋人類行為與思考背後的科學影響力。

2019年BookBub夏季最佳書單

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大衛.伊葛門、《我們只有10%是人類》作者艾蘭納.柯琳 推薦

怪奇事物所 所長
張東君    科普作家
黃俊儒    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
黃貞祥    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
謝伯讓    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推薦

一直以來,人類總相信自己對自身有完全掌控權,但其實我們可能連喜歡吃什麼都無法控制。小從對食物的喜好、選擇
什麼樣的伴侶、容不容易物質上癮、是憂鬱還是樂天,大到對社會體制的觀點,其實可能都由不得我們決定,我們的意
志能夠自主操控的範圍,其實比你所想的還要少。

那究竟是誰凌駕在我們的意志之上,控制著我們的所作所為、所思所想呢?答案是基因、微生物以及各種生物化學分子
。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教授、《科學人》等媒體的專欄作家比爾.蘇利文將藉由本書帶你到各地的科學實驗室,探究近
年在科學上的新進展。他以輕鬆的筆調與生活化的比喻帶你從表觀遺傳學、生物學、腦科學與心理學等面向,打破我們
對自身的迷思,並注入新見解。


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當沙發馬鈴薯?
原來可能不是因為好吃懶做,而是基因搞的鬼。
為什麼有些老人脾氣特別暴躁?
原來可能是因為長年吞下的抗生素,殺死了腸道細菌而導致。
為什麼原本活潑溫和的人會突然性情大變?
原來不是因為著魔,而是得了一種自體免疫疾病。
為什麼父母經歷的恐懼會對小孩甚至孫子造成影響?
原來恐懼也能代代相傳。
為什麼有些人崇尚自由,有些人比較保守?
原來可能不是因為環境或教育,而是腦部結構不同。……


讀完本書後,你可能會問,既然如此,真實的自我存在嗎?我們可以脫離被這些自然力量控制的命運,反過來掌握自身
嗎?今日蓬勃發展的醫學工程或許能為人類討回一點掌控權,但究竟科學家致力研究的基因編輯、表觀遺傳藥物以及腦
機結合等尖端科技,能夠如何幫助人類在未來過上更好的生活呢?
0則評論
 
 

我, 為什麼會這樣?: 喜歡這些, 討厭那些,從生物學、腦科學與心理學解釋我們的喜好、情緒、行為與想法,重啟一趟人類的認識之旅

ACNO C22651
索書號 363.81 4424
複本總數 1
館藏位置 中文書架 Chinese
借閱分類 Book
ISBN 9789862358429
出版商 臉譜出版
出版年份 2020
版本 初版
警告 No Alert Message
小說 N
語言 中文
科目 圖書館
購買日期 2021-05-01
價格 112
面(頁)數 348 p.
插圖及稽核細節
未選擇任何檔案 選擇檔案
支援上載大小: 10mb | 檔案類型
標題:  Youtube: 

最新書評

更多

閱讀進度

已加入書櫃的書,可在此處記錄你的閱讀進度啊!

己看完此書了嗎?快快寫下你的感想及評分吧!

本書籍資訊

ACNO C22651
索書號 363.81 4424
館藏位置 中文書架 Chinese
借閱分類 Book
ISBN 9789862358429
出版商 臉譜出版
出版年份 2020
版本 初版

作者 比爾.蘇利文(Bill Sullivan) 相關作品

    複本